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闲人 > 第223章:惊鼓

第223章:惊鼓

第223章:惊鼓 (第1/2页)
  
  readx;?“大人,大人!”耳边传来焦灼的呼声,沈松悚然一惊,抬起头去看,却是老管事沈通。
  
  沈通是沈家老人了,也是他唯一一直带在身边的人,这次出缺武清便也跟了过来。
  
  此刻老管事正满面担忧的看着他,眼中全是关切的神色。
  
  沈松心下温暖,定了定神,缓缓站起来更衣,一边问道:“外面是什么人胆大妄为,竟敢敲响鸣冤鼓?”
  
  鸣冤鼓,又名半城鼓。一旦敲响,声闻半城,故而得名。后世中的影视作品中,多能看到官府外击鼓鸣冤,然后官员开始上堂问案的段子。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鸣冤鼓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宋代开封府尹包拯所设。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后来各级地方衙门口,都设置有一喊冤鼓,供老百姓鸣冤报官之用;
  
  第二种说法是来自“敢谏之鼓”。《大戴礼.保傅》云: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有亏膳之宰。太子有过,史必书之。史之义,不得不书过。不书过,则死。过书,而宰彻去膳。夫膳宰之义,不得不彻膳。不彻膳,则死。于是有进膳之旌,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
  
  这个“敢谏之鼓”便是鸣冤鼓的前身,《帝王纪》记载,这“敢谏之鼓”乃是尧帝所立。
  
  而第三种说法则是民间所传,说的是大汉皇帝刘邦开国不久,皇帝侄儿调戏京城女子苏小娥,结果被人当街刺死。
  
  随后杀人者被抓捕入狱治罪。苏小娥为救恩公,又因只是白身不能得见官吏,便想到一法。和同伴两人,一人身系小鼓,一人手持小锣,便就皇宫外敲锣打鼓喊冤。终于得刘邦接见,救出了恩公。而刘邦得了这个提示,遂推出了鸣冤鼓。
  
  而无论哪种说法,到了真正实施的时候,除了开始的时候还能执行,慢慢的随着时间的变迁,都将化为一种形式。
  
  鸣冤鼓亦然。
  
  官场潜规则,若有冤屈事,又或告状之人,可使人作讼文,而后呈递官府。官府有专人接收这种讼纸,然后递进衙里。一般都是先交由官员的幕僚过目了解情况,然后再汇报上官。由上官决定,是否要公开审理。
  
  而古时衙门审理案件,其实大多都不是在正堂,而是在偏厅处理。这种方式的好处,便是给予审理官员留下进退的余地。
  
  除非是官员觉得需要通过某一案件,宣扬某种立场或立威时,便是常说的那种升堂问案了。这种问案才会在正堂上,也就是那种会有两边衙役顿杀威棒,齐呼威武之声的场景。
  
  除此之外,再必须上正堂上问案的,便就是这鸣冤鼓了。因为这鸣冤鼓一响,几乎全城尽知,便是想瞒都瞒不住。
  
  如此一来,必然会给官员造成仓促,不及应对的尴尬。故而,各级官员对此可谓深恶痛绝。譬如许浒传中,但凡敲响鸣冤鼓的,无论有理没理,上堂必先挨上一通杀威棒,便是这个原因了。
  
  所以,一般人都会遵守这个潜规则,没人傻到还不等问案,就先把问案的官员得罪了。
  
  这也是沈松之所以方才惊的坐倒,这会儿又问何人大胆的缘由。
  
  “是……何家老家主何晋绅与他的儿子。”听沈松问起,沈通不由苦笑笑,回声禀道。
  
  沈松的动作一顿,霍然转过身来,目光炯炯的看向老管事:“谁?”
  
  老管事又再重复一遍:“老爷,是何家家主何晋绅和他的儿子何言。”
  
  沈松眸子一缩,随即一抹喜色极快的闪过。没想到何家父子竟如此沉不住气,这都急的直接敲鸣冤鼓了。自己本来还算计着要拖他们三五天来着,现在看来是不用了。不但不用,还要尽快安排,免得真逼急了何家,反倒节外生枝了。
  
  “这老家主真是,昨个儿才见还都好好的,怎的今个儿便有了冤屈事儿来了?可知究竟所为何事…….罢罢,你且先去使人照应着,好生安抚,莫失了礼数,便说老爷我随后就到。”
  
  他按捺着喜色,装作诧异的淡淡说道。组织的事儿乃是他第一隐秘事儿,便如老管事这般亲近人也不能使知之。
  
  老管事应了,转身下去。这边沈松心情愉悦的换上官服官帽、全套顶戴,这才一步三摇的往正堂而来。
  
  正堂上,两边厢早有衙役排好,各拄着一头黑一头红的水火棍,面容端肃,不言不语。
  
  堂上正中文案旁,记事、书记、通译等各就各位,仵作等其他相关人等则入偏厢等候。
  
  何言搀着老父,便立于大堂正门前,身后团团围着十几个闻鼓声而来的看热闹的百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已是越聚越多,待到沈松走出来时,已然有了近百号人了,噪噪杂杂的,霎时喧嚣。甚至还有那贩卖小吃的小贩穿梭人群中,兜售自己的货品,怎一个热闹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