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93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293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293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2/2页)
  
  于是又想办法在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试验。
  
  官场的日子没几年平安,很快,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
  
  徐光启拒绝趋炎附势,遭到参劾,再度退休。
  
  这一次,徐光启干脆回到上海,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这就是著名的《农政全书》。
  
  一想到徐光启在科学方面的成就,他就不禁深深的惋惜。
  
  徐光启可是中华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科学家,翻译了西方大量的科学著作。
  
  在徐光启那个时代,华夏和西方的科学成就相差无几,两者还在同一起跑线上。
  
  可随后大清入主中原,就把科学彻底束之高阁,以至于大清彻底落后于西方的脚步。
  
  他有时不禁感慨,如果大清在立国之初重视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说不定如今也不会被西方列强欺辱。
  
  “明朝一共277年,入过内阁、掌过相权的人,没上百也有八十。”
  
  “可这277年里,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只此一位,别无他人。”
  
  “随便拿本数学书来,点、线、面、直角、四边形……这些名词,统统都是徐光启翻译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光启影响了历史四百年,注定还要影响一代代更多的中国人。”
  
  “论环境,明代松江府是个小地方,和几百年后的国际大都市可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论出身,徐光启家境并不好,父母是耕田的农民,就指望着他读书中举光耀门楣。”
  
  “这样的背景,徐光启哪来的机会去认识传教士阶层,去接触最新锐的中西思想碰撞的火花。”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说一次应聘。”
  
  “万历二十一年,已经31岁并且有了12年教龄的徐光启,受聘到广东韶州教书。”
  
  “家乡连年遭遇自然灾害,科考又屡试不中。”
  
  “徐光启把心一横,出远门谋生。”
  
  “这次南下,成为徐光启命运的转折点。”
  
  “明朝的广东是沿海通商之地,不乏国际友人的身影。”
  
  “韶州教书先生徐光启便在此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
  
  “这两人的相识,对于中国科学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徐光启从郭居静那里知道了西方科学知识,这是一次多么富有启蒙意义的冲击。”
  
  “可以想象,徐光启面对着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内心有多么的震动。”
  
  “于是,徐光启当机立断,邀请郭居静到自己的家乡传教。”
  
  “来而不往非礼也,天主教也向好学又好客的徐老师打开了大门。”
  
  “就在徐光启38岁那年,他在赴京参加考试途中,终于和传教士利玛窦会面了。”
  
  “徐光启对西学的钟情,毫无疑问是受益于朋友。”
  
  “当时的晚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
  
  “但政治日趋衰败,女真族的军队在步步紧逼,农民起义的烽火在点点燃烧。”
  
  “徐光启深深地感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
  
  蔡元培:可惜了,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复苏机会,到底没有被明朝抓住。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远远不止《农政全书》,泽及后人的也绝不仅《崇祯历书》。
  
  徐光启的翻译天赋和中文版《几何原本》,惠及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
  
  徐光启考中进士后不久,有一次去看望利玛窦。
  
  利玛窦谈道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名叫《几何原本》。
  
  在欧洲影响深远,可惜要译成汉语很难。
  
  徐光启见既然有这样的好书,当即表示不管有多么困难,也要把它翻译成中文。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徐光启一离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
  
  由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译名从无到有,全部靠徐光启去体悟创造。
  
  不可思议的是,徐光启的许多译名十分恰当。
  
  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如今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三百年前定下来的。
  
  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
  
  徐光启抚摸着书,感慨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只是可惜,历史比徐光启预感的更悲哀。
  
  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权力更迭之际,科学再度被打入冷宫。
  
  不但书的后半部分迟迟不能翻译,就连徐光启已经译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发行。
  
  直到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这相比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又晚了近两百年。
  
  “在不设宰相的明朝,俗称阁老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手握相权。”
  
  “名称换来换去不打紧,宰相的权力,那是换汤不换药的。”
  
  “松江小地方的一个寒门子弟徐光启,坐到这个位子上,的确不容易。”
  
  “第一步,19岁的徐光启考中秀才。”
  
  “于是摆脱了务农的命运,可以在私塾教书为生。”
  
  “这一教就是16年,直到碰到了赏识他的恩师。”
  
  “徐光启才时来运转,中了会元,迈出了第二步。”
  
  “等到徐光启考上万历皇帝的进士时,已经42岁了。”
  
  “至此,入仕的三部曲总算大功告成。”
  
  “徐光启到北京后,先在翰林院打了个前哨,接着就到礼部上任了。”
  
  “从万历、泰昌、天启到崇祯,皇帝不停地换。”
  
  “徐光启的官做得也不大顺,三起三落。”
  
  “可是技术型官员徐光启,只要在任上,就没那么多繁文缛节,卷起袖子埋头实干。”
  
  “徐光启的宗旨就一条,想要关心国计民生,就要农业和军事两手抓。”
  
  “徐光启一边读兵书练武艺,引进和仿制红夷大炮,训练火器营,加强京师的戒备和操练。”
  
  “一边忙着兴修水利和技术发明,在天津开辟水田,改革军屯,推广高产作物。”
  
  “这些技术上的事情,一点也难不倒徐光启。”
  
  “水文、地理、测绘、武器制造等旁门左道的西洋技术,终于派上用场了。”
  
  “虽说这些对奄奄一息的明朝不可能妙手回春,但至少对百姓的生活、军队的防务,还是颇有益处的。”
  
  梁启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火器、军事、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堪称学贯中西。
  
  万历二十一年的时候,徐光启在韶州首次接触到了西洋传教士郭居静。
  
  从郭居静那里,徐光启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第一次知道在大明帝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
  
  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第一次听说麦哲伦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
  
  第一次听说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够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
  
  所有这些对徐光启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之事,毕竟那时的中国人还认为天圆地方。
  
  从此,徐光启开始学习西方的数学、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研究西方的火器、军事技术。
  
  徐光启虽然精通数学、天文、历算、火器、军事等先进的西方技术,学贯中西,然而却是命运多舛。
  
  当时大明帝国在与满清八旗精兵的对阵中一败再败,徐光启上奏抵御清兵的十条建议不被皇帝采纳。
  
  几次上书请求去练兵以报效国家,也被同僚四处拆台。
  
  泰昌帝即位之后,辽阳被八旗精兵攻破。
  
  泰昌帝启用徐光启,重回朝中的徐光启提议铸造西洋大炮,却遭到兵部尚书的弹劾而丢官。
  
  天启三年,徐光启再次得到重用,任礼部右侍郎。
  
  但仅仅在一年之后的天启五年,又遭到魏忠贤的弹劾,徐光启被迫再次辞官归隐。
  
  崇祯五年,崇祯皇帝以徐光启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
  
  然而此时的徐光启已年满七十,并于第二年去世。
  
  徐光启虽有经世治国之才,忠君报国之志,真的是生不逢时。
  
  从徐光启十年苦读到被信任掌权之时,已是即将离世之人,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徐光启尽心尽责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