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灭高句丽李勣 (第2/2页)
同年七月,李世民鉴于局势初定回朝后,李世勣则被留下来继续讨伐与刘黑闼联兵作乱的鲁王徐圆朗。
最终,李世勣擒杀徐圆朗,平定了兖州。
武德七年,李世勣受命随赵郡王李孝恭和大将李靖一同征讨位于江淮的辅公祏起义军。
期间,他率领一万步骑兵渡过淮河,攻克了敌方的寿阳城,进抵硖石,接连攻破驻守长江西岸的陆路敌军以及用铁链锁船的三万水兵,在辅公祏闻讯东逃时,又趁乘胜追击,平定了江南。
“隋朝灭亡后,和亲东突厥的义成公主仍为可汗的可贺敦,颉利可汗即位后,受到隋朝势力鼓动,多次南下伐唐。”
“其扶植的攻唐势力刘黑闼被唐朝消灭后,颉利可汗又于武德八年亲率大军入侵,一路攻掠至并州,被唐廷分四路出击败退。”
“此战期间,李世勣为行军总管,而他率领的军队也在太谷击退了突厥入侵。”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李世勣被封为并州都督,为避李世民名讳,进而改名为李勣。”
“同年,东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然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与东突厥定下渭水之盟,双方暂时讲和。”
“此后,东突厥汗国接连发生旱灾、雪灾和霜灾,造成空前的大饥荒,国力削弱。”
“贞观三年,因与颉利可汗生隙,突利可汗脱离东突厥汗国归附唐朝,李世民也决定对东突厥发起进攻。”
“李勣被授为通漠道行军大总管,接受李靖的统帅,和诸将一起分道出击东突厥军。”
“贞观四年,李勣在云中与东突厥的頡利可汗军队遭遇,激战后取胜。”
“颉利可汗因不敌各路唐军来袭,向唐廷求和。”
“李勣鉴于东突厥势力尚存,且又喜叛服无常,提议派军跟在前去议和的唐使唐俭等人马之后,趁东突厥放松警惕,一举扫平。”
“李靖认同他的提议,率军悄悄抵达东突厥驻扎处。”
“颉利可汗欲逃走时被李勣阻击,之后被唐军所俘,而突厥大酋长也率部五万余向李勣投降。”
“此战过后,唐朝解除了来自北方最严重的威胁,四夷来朝,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贞观七年,年仅六岁的晋王李治被任命为并州大都督,李勣被授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代理并州事务。”
“其后,李勣因父丧丁忧,但不久后就官复原职。”
“在并州任职期间,李勣颇为尽职,受到唐太宗夸赞。”
“贞观十一年,李勣改封为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以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之职遥领太子左卫率。”
“贞观十五年,李勣入朝,被拜为兵部尚书。”
“赴京途中,薛延陀的真珠可汗派遣其子、小可汗大度设率领八万骑兵,联合仆骨、同罗、回纥等部共计二十万人南侵东突厥李思摩的部落。”
“唐廷接到李思摩请求后派军去援,李勣被任命为朔州行军总管,指挥六千精骑,大败薛延陀的军队,斩首三千余人,俘虏了五万余人和一万五千余匹马,并因功恩荫一子为县公。”
“贞观十七年,李治晋升为皇太子,而李勣曾为李治担任并州长史,唐太宗对其寄予厚望,将他调任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同时升为特进,担任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
“同年,唐太宗设凌烟阁置二十四功臣像。李勣的画像也在其中。”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拟征伐高句丽时遭到谏议大夫褚遂良等的反对,李勣却认为不能任由高句丽如薛延陀般坐大成为北方边患,应该予以平定。”
“同年十一月,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指挥六万步骑兵,以及兰州、河州的外族降卒,与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刑部尚书张亮所率领的水师协同作战,攻打高句丽。”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李勣率所部抵达幽州与各路唐军会合。”
“四月,李勣派部队秘密北上,攻抵玄菟西南,迫使其城主归降。”
辛弃疾:围攻安市城时,唐军遭到当地军民的激烈反抗。
李勣怒而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不料百姓愈发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
此时辽东气候已经转寒,粮草也将要耗尽,唐军只好班师回朝。
因李勣立下战功,朝廷封其子为郡公。
贞观二十年,唐朝与回纥等铁勒诸部击溃薛延陀,多弥可汗逃亡途中被杀,新任的伊特勿失可汗向唐廷请和。
唐太宗派李勣与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往郁督军山与之议和,因薛延陀残部摇摆不定。
李勣发兵出击,斩首五千余级,俘获男女三万余人,薛延陀灭亡,唐朝准备集兵于贞观二十三年再一次大规模攻打高句丽。
李勣转任太常卿,仍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拜太子詹事。
次年,唐太宗卧病,攻打高句丽的预定计划搁浅,并开始准备太子即位事宜。
唐太宗贬李勣外任叠州都督,嘱咐李治即位后升任他为仆射,使李勣蒙恩为其所用。
唐太宗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次月便召李勣入朝,拜为洛州刺史,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在唐高宗执政期间,李勣受到重用,永徽四年被册拜为司空,唐高宗还下诏特许李勣乘小马出入三省。
唐高宗欲废王皇后而立武昭仪,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反对,李勣则认为这是天子家事,他人不应干预,唐高宗为此坚定了废后决心。
此后,李勣愈发得唐高宗以及武皇后的信任。
唐廷正式实行两京制,李勣跟随唐高宗迁居东都洛阳,途中染病,唐高宗亲自慰问。
唐高宗封禅泰山时,李勣为封禅大使。
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逝,其子泉男生接任他的职位,继续执掌高句丽国事。